中医防治新冠肺炎疫情的历史启示
中医防治新冠肺炎疫情
的历史启示
李富玉
危机,总是“危”中伴随“机”,“危”中孕育“机”。
去年横扫全球的新冠疫情蔓延至今,依然没有结束迹象,小小病毒搅乱全世界,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
尽管我国疫情控制平稳,没有再出现类似武汉那样大面积感染、医院资源挤兑、高死亡率的严重局面,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形势仍然严峻,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仍然巨大。
全世界的政府、医疗机构都在应对同一场瘟疫,每个国家的能力、素质、水平,无一例外展现在世人面前。
通过这场重大危机,我们亲身体会到了中国人民磅礴的凝聚力和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深刻认识到了中医的优势和中医人的家国情怀。这些鲜活感受,有力提升了中医自信、中国模式自信。
启示一:中医的大义与仁心,决定了中医只与自然共存,决不会与瘟疫共存。
病毒是自然多样性的产物,有自然界起,就有病毒的存在。瘟疫是病毒在合适的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下实现人际间快速传播,而成为人类屠手。
中医一贯主张与自然界要和谐共存,但与瘟疫一定要斗争到底。
据统计,从西汉到清末,中国至少发生过次大型瘟疫。正是有了中医的顽强抵抗,中国从未出现过像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有两次损失惨重,但也详实记录中医勇敢面对、大胆创新、竭力防控的经典案例。
一次是东汉末年大疫。
曹植在《说疫气》中描述了当时的惨状: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当时中医名家张仲景的亲人也未能幸免,他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记载: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张仲景忍着悲痛,紧紧抓住发热这一关键症状,潜心研究实践,写出《伤寒论》。这部书创造性地把外感热性病所有症状,归纳为六个证候群和八个辨证纲领,从而确立了分析病情、认识证候、临床治疗的辨证施治规范标准。
这是一千八百年前,中医对世界瘟疫研究的一项重大贡献。
第二次是明朝末年大疫。
据《崇祯实录》记载: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
当时中医名家吴有性在《瘟疫论》序中感叹道:千载以来,何生民不幸如此!
大难之际,吴有性冒着感染风险挺身而出,坚持一线救治百姓,并在总结《伤寒论》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温疫论》开创了世界传染病学研究先河,从微生物学角度揭示了瘟疫的致病病原,并总结了瘟疫从口鼻而入的侵犯途径、传染方式和流行特点,还提出了治疗瘟疫的达原饮方剂。
这是近四百年前,中医对世界瘟疫研究的又一项重大贡献。
国家崩溃,谁问百姓生死。在这危难时刻,一个个中医人挺身而出,他们克服对自然茫然未知的恐惧,坚定为苍生祛除苦疾的信念,哪怕这一点济世之光再微弱,也奋不顾身去点亮百姓战胜瘟疫、度过灾难的希望。诚然,没有国家力量做背书,仅凭散若星点的中医人拼力救治,难有扭转乾坤之效,但中医人的大义与仁心,却牢牢镌刻在中华民族的文明长河中。
这缕质朴韧毅的星光,穿越千年永恒闪亮。在新冠病毒不断变异肆虐的当下,更有国家力量作背书,让中医以更加坚定的意志和更加自信的能力,继续传递温暖人心的力量和共度难关的勇气。
启示二:只有国家用人民至上思想支撑起的医学防控,才能真正战胜瘟疫。
血吸虫病,主要通过皮肤、黏膜与疫水接触传染。
鄱阳湖流域曾是血吸虫病重灾区,据记载:波阳县解放前因血吸虫病毁灭的村庄有14个,绝户余户;乐亭乡西山村,繁盛时有50余户人家,因血吸虫病危害,至年人烟绝迹。
毛人泽人东人主人席在《七律二首·送瘟神》中描述道: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年底,党人中人央成立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毛人泽人东人主人席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的伟大号召。
据湖南省华容县《血防志》记载,为预防血吸虫主要宿主钉螺传播而组织的钱粮湖灭螺围挽工程,仅年11月5日这一天,就投入劳力近19万人。当时华容县总人口不过40万,投入近一半人力。
截至年底,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流行近百年的血吸虫病,已在半数以上流行区基本消灭,全国治疗血吸虫病患者余万人,在血吸虫病的防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在国家强有力且坚持不懈地组织下,通过全民防控、全民教育、科研攻关、免费治疗,血吸虫病从五十年代10%以上的染病率下降到八十年代2%以下的染病率。截至到年,血吸虫病染病率为0.27/10万,死亡率为0./10万,血吸虫病得到完全控制。
尽管血吸虫病没有绝迹,正如毛人泽人东人主人席在《送瘟神》中写的: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血吸虫病、天花、鼠疫、霍乱等危害中华民族上千年的瘟疫,终于被新中国强大的组织力和凝聚力赶跑,再也没有了害人无数的威胁。中国人民也从此告别了一场瘟疫大面积绝户、老百姓无人问津的悲惨恐惧生活。
年7月毛人泽人东人主人席欣闻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之后,感慨地说:党组织,科学家,人民群众,三者结合起来,瘟神就只好走路了。这就是国家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民本思想优越性的体现。
新中国时期举全国之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来消除瘟疫,已经成为历史记忆。但年的非典疫情,以及当下新冠疫情,让我们再次亲身体会了国家动员力量和全民族万众一心、战胜疫情的意志力,这不仅在中国上千年抗疫历史上绝无仅有,在世界抗疫史上也绝无仅有。
启示三:主动预防限制瘟疫形成,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疫情防控策略。
年武汉封城阶段是新冠疫情防控主战场,当时患者累计达5万多人,死亡多人。2月中旬最高峰时,在院治疗患者达3.8万人、重症1万人。全国共有多支医疗队、3.5万人驰援武汉,与当地11万医护人员并肩作战。
一个武汉尚且如此,如果多几个武汉,甚至全国失守,会是怎样的景象?
殷鉴不远,国家现在采取的所有严格的防控措施,都是为了避免再次出现武汉那种惨痛局面。尽管会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和社会代价,但仍然小于疫情失控后所付出的救治代价,尤其是生命代价。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烈性瘟疫高发、群众健康问题突出、医疗队伍匮乏、资金短缺的形势非常严峻。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确定了新中国卫生工作三大原则: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年12月,第二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根据毛人泽人东人主人席要求,增加“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形成四大原则,从而构建起新中国卫生事业起步的基本框架。
这四大原则与西方模式相区别,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模式。四大原则的核心,就是通过卫生体系下沉基层,增强初级卫生防护能力,提高不生病、少生病的预防能力,从而在资金、技术、条件严重短缺的情况下,花最小的代价,提高百姓健康水平。
年4月21日,毛人泽人东人主人席在审阅修改中人共人中人央关于加强中医工作的指示(草案)时,在“治疗疾病”之前特意加上了“预防疾病”四个字。体现了毛人泽人东人主人席对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深刻把握,以及对基础薄弱的人口大国如何实现全民健康的深谋远虑。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内经》穿越两千年的“疾呼”如今读来依旧力透纸背,振聋发聩。
年我国有1.亿糖尿病患者,位于世界首位,相关治疗支出超过亿元(接近当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经费的总投入,占当年军费总开支的一半还多)。仅仅一年后的年,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人数约1.亿,仍居世界第一,平均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
令人瞠目的数据说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同瘟疫一样在大面积“感染”,不狠抓疾病预防,把主要精力、财力放在治疗上,显然代价高昂、效果不彰。一个糖尿病,不仅拉低中国人健康指数,甚至存在破局健康中国战略的风险,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注重预防,在武汉成为疫情“暴风眼”时就彰显了巨大效果。年2月5日当天,武汉市组织居家隔离超过2万人,个集中隔离点隔离多人。武汉设立16医院,共收治患者1.2万多人,实现了“零感染、零死亡、零回头”。
“扬汤止沸,莫若去薪”。预防有力,源头可控,是控制瘟疫的关键。如果是重治疗、轻预防,付出的将是更为惨痛的代价。
启示四:中医“治未病”思想体现出防控瘟疫的智慧和格局。
地球存在几十亿年,自然之大,繁衍之久,存在太多人类无法探索的未知。自然界病毒无数,变异无止境,即便此刻研究清楚,之后又会层出不穷,防不胜防。
目前,世卫组织已经发现新冠病毒的11种新型变异株。8月8日,世卫组织表示:一旦希腊字母用完,新的新冠变异毒株可以用星座来命名。
毒株的变异意味着针对性药物和疫苗的防护力减弱,甚至不起作用,不得不进行持续地升级换代。
中医认为,不管病毒如何变异,瘟疫的形成是有规律的,是可以预防的。因此,中医主张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限制瘟疫形成的条件上,放在如何提高人体“正气”而“邪不可干”上。
《黄帝内经》指出: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气可干,避其毒气。即:只要“正气存内”,并会“避其毒气”,就可以做到不传染瘟疫。
“存”和“避”,体现出中医防控瘟疫的智慧主张。
《鹖冠子·世贤第十六》中记载了“魏文王问扁鹊医术”的著名故事,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化病于“未形”,就失去了可称道的“政绩”。大医者付出再多精力,既名不出于家,又赚不到大财,可谓无名又无利。
中医一贯强调预防大于治疗,力求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体现的正是不图名、不图利的格局。
以“预防为主”为指导,大批基层干部、医务工作者全力做好疫情防控,闪耀着中医“治未病”的智慧和格局。
据统计,年2月4日至9日的6天时间里,武汉市实现隔离点近1万密接人群中药服用全覆盖,对预防感染、轻症改善、缓解情绪起到了积极作用。
大锅熬制,广泛服用。这是中医药预防瘟疫非常简便高效的方法。武汉经验表明,通用方“漫灌”和辨证方“滴灌”相结合,把控住社区传染源头,前移控制端口,为防止更严重“医疗挤兑”发挥了关键作用。
国家卫健委指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新冠病毒主要传播途径。
人体鼻毛、呼吸道纤毛(纤毛与淋巴细胞组成呼吸道黏膜)是阻挡病毒侵入上皮细胞的第一道屏障。一旦病毒穿透屏障侵入细胞与受体(血管紧张转化酶2)结合,就会发生感染,病毒大量复制,感染新的细胞成为病毒颗粒。病情由上呼吸道向下呼吸道发展,病毒进入肺部,引起过度免疫反应、全身性炎症反应、弥漫性肺泡损害及严重的并发症,最终致人死亡。
如果病毒一开始无法越过屏障,就无法启动感染。因此,在风险区域,可以大锅熬制,广泛服用“五根汤”:香菜根、葱根、青萝卜头或萝卜根各5根、生姜10片煮水—毫升水,每天1次喝3天,及时发汗(同时兼有退热、抗病毒功效),亦可直接熬姜汤服用促发汗,最大限度降低病毒附着力,及时排出体外。
在此提醒:如果我们随时带口罩、勤洗手、不乱吃,少去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且做好防护,可以有效前移第一道防护屏障。
启示五:以中医为主治疗瘟疫感染,可以最大限度挽救生命、不留后遗症。
病毒的发现、变异和杀灭,需要专业机构花费时间进行专门研究。瘟疫一旦出现,第一时间的隔离和救治非常关键。站在紧急时刻、生死边缘讲“科学”,就是保证患者有质量地活着为目标。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黄帝内经》)。治病于“未发”,就是要化被动防疫为主动防疫,第一时间就采取有效办法守住人体屏障功能,确保第一关不传染、第二关不发病、第三关不传变。
中医把三关,抗疫守生命。
首先是扶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健康人群尤其是传染风险大的人群,为避免传染,应广泛组织服用黄芪、女贞子、白术等扶正固本的中草药,形成好的免疫力、抗病力,安全度过新型冠状病毒凶猛的传播危险期。
其次是抗感染。潜伏期内的疑似、确诊患者,为避免感染发展,可以服用鱼腥草、黄芩、连翘、金银花、黄连、板蓝根、百部等多种抗病毒中草药,清肺排毒、祛痰通窍,遏制新型冠状病毒毒力损害、毒性蔓延,阻断对下呼吸道的侵犯。
第三是防传变。感染进程中的患者,为避免转为重症,可以服用龙葵、北豆根、杏仁、百部、陈皮、甘草、罗汉果等中草药,清理呼吸道炎症、保护呼吸道黏膜、降低呼吸道阻力,防止病毒性肺炎及并发症的发生。
最后是控复发。已痊愈的患者,为避免复发,可以通过科学辨证、一人一方,有针对性服用中药固本培元,并采取调节健康饮食,改善卫生环境等综合性措施,彻底阻断病毒再次侵入。同时积极开展中医整体调理,确保不留后遗症、慢性病。
启示揭示历史,启示昭示未来。
在世界新冠疫情防控的惊涛骇浪中,中医经受住了考验,国家应对策略经受住了考验,使中国抗疫成为全球典范,成为全世界维持抗疫物资生产、保持经济增长的中流砥柱。
这次疫情警钟长鸣,提醒我们,一定不要忘记祖先“治未病”的主张,一定不要忘记毛人泽人东人主人席提出的“预防为主”思想,坚持不懈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立为中国模式的卫生事业发展之路,为实现健康中国的伟大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以上图片均源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