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肺炎合并肺气胸的护理和干预

在临床治疗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会产生很多并发症,自发性气胸就是其并发症。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自发性气胸治疗中,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恢复。

医院在年1月~年1医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男性65例,女性55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为(62.13±1.34)岁,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进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自发性气胸治疗,在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对应的护理干预。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指导患者多休息、对患者体位、饮食等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根据患者的病情,对其使用镇静剂、止咳等。

观察组:

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

①心理护理:

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状态,给与患者鼓励和安慰,给与患者信息,耐心语言温柔的与患者答疑解惑,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让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以及护理的相关工作,在整个护理过程中,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增加患者的自信心。

②体征监测:

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的处理,或者发现临床症状有变化时,要提高警惕加强护理,保证患者呼吸通畅,稳定病情。

③吸氧护理:

在患者治疗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对其进行吸氧护理,吸氧治疗前需要保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干净,便于吸氧。

④体位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情况,对其实施体位护理,例如呼吸困难较为严重的患者,采用半卧位,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呼吸状态。

⑤咳痰护理:

指导患者咳痰,为患者讲解咳痰的技巧,让患者积极主动的进行咳痰,还可以通过雾化,稀释痰液等。

⑥口腔护理:

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病情较为严重时咳痰会增加细菌传播的机会,增加其他并发症发生的几率,所以需要对患者的口腔做好清洁,在患者咳痰后也需要进行口腔的清理,保证患者口腔的清洁。

⑦呼吸指导:

对患者进行呼吸指导,让患者卧床休息,避免屏气用力,并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缓解呼吸困难的症状。

观察指标:

针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各种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进行观察比较。治疗效果采用的评价标准为:显效:治疗24h内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消失,引流管中无液体、气体流出;有效:治疗2天内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消失;无效:24h后各项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而且引流管中有液体、气体流出。

担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气胸的护理

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可预防和治疗的慢性气道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和相应的呼吸系统症状;其病理学改变主要是气道和(或)肺泡异常,通常与显著暴露于有害颗粒或气体相关,遗传易感性、异常的炎症反应以及与肺异常发育等众多的宿主因素参与发病过程;严重的合并症可能影响疾病的表现和病死率。上述因素决定了慢阻肺存在明显的异质性。

慢阻肺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是导致死亡的重要病因,并给患者及其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年,钟南山院士牵头对我国7个地区名成年人的调查结果显示,40岁及以上人群中慢阻肺的患病率高达8.2%。年,王辰院士牵头的“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成人慢阻肺患病率为8.6%,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13.7%,估算我国患者数近1亿,提示我国慢阻肺发病仍然呈现高态势。根据全球疾病负担调查,慢阻肺是我国年第5大死亡原因,年第3大伤残调整寿命年的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病死率和死因的最新预测数字显示,随着发展中国家吸烟率的升高和高收入国家人口老龄化加剧,慢阻肺的患病率在未来40年将继续上升,预测至年死于慢阻肺及其相关疾患者数超过每年万人。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气胸的护理

一般资料:

从年7月~年5月COPD老年患者中选取同时患有气胸的患者97例,掷硬币分组,对照组49例,男/女=32/17,年龄61~88岁,平均年龄(76.3±6.1)岁。观察组48例,男/女=30/18,年龄62~87岁,平均年龄(76.4±5.9)岁。两组有可比性(P>0.05)。已获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1)COPD确诊;(2)自发性气胸;(3)患者知情同意;(4)配合度较高。排除标准:(1)自主意识异常;(2)合并其他重症。方法: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针对性护理,方法为:(1)基础护理配合心理干预。(2)胸腔引流。X线片检查,定位气胸部位,科学选择引流管,其长度应满足患者坐卧、翻身等基本行动。术后管道应封闭,油纱布保护创口,为避免胸膜腔侵入空气,应以双重夹对引流管进行封闭,然后再换引流瓶。无气体排出后,检测呼吸音无异常,夹管24h,行X线片检查,腹部复张正常,则可拔管。结果生活质量:干预前,对照组(69.89±16.47)分,观察组(69.94±16.51)分,差异无可比性(P>0.05)。干预后,对照组(47.35±13.52)分,观察组(23.97±13.26)分,观察组SGRQ评分较低,差异有可比性(P<0.05)。病情进展:对照组2例轻症(肺压缩低于20%),护理其卧床休息,患者恢复。胸腔闭式引流24例,穿刺抽气15例,经常规干预,患者死亡2例,治愈47例。观察组1例轻症,卧床休息恢复。胸腔闭式引流27例,穿刺抽气16例,经针对性干预,未见死亡病例,全部治愈。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并发自发性气胸临床药物治疗的效果探讨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常规治疗,予以解痉、吸氧止咳、酸碱电解质紊乱纠正等.参照组患者同时予以沙丁胺醇治疗,在患者哮喘发作时取沙丁胺醇喷雾剂吸入治疗,剂量为μg到μg,每次喷1次到2次,每隔4小时到8小时治疗1次,24小时内剂量控制在μg以下.观察组患者在参照组基础上同时予以噻托溴铵治疗,取噻托溴铵1粒口服,每天1次.持续治疗15天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予以评估.

观察指标

(1)显效:相应治疗后,患者胸痛、胸闷等症状消失,6min步行距离显著改善;(2)有效:相应治疗后,患者胸痛、胸闷等症状减轻,6min步行距离改善;(3)无效:相应治疗后,患者病情改善不明显或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治疗后对患者预后情况进行监测,观察患者6min步行距离、住院时间,并予以比较.1.4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均由SPSS19.0进行计算,采用χ2检验以及t检验依次对计数资料以及计量资料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及计量资料的表示形式依次为为率(%)、均数±标准差(±s).以P<0.05作为统计学意义的成立标准.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两组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数据之间具有差异较大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病情危急,死亡率较高,临床上需要及时予以治疗.沙丁胺醇是常见解痉药物,属于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可有效缓解支气管痉挛,在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疾病治疗中应用广泛.噻托溴铵是特异性选择性抗胆碱药物的一种,其可对平滑肌M3受体进行抑制,扩张支气管,改善患者呼吸功能以及肺功能.

(本号所有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医疗凭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wyh.com/fyzz/173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