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儿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方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至蔓延已有两月,疫情早期,儿童被认为是不易感染人群,但随着疫情的发展,陆续出现儿童感染病例,但至今未见儿童版诊疗方案,特别是缺乏中医儿科版方案。
医院儿科在院领导及医务处的指导下,集团队智慧,依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年版)》《医院儿科肺炎诊疗方案(版)》,参考省卫健委、省中管局下发的各种培训材料、以及临床病例分享等网络资料,结合山东省气候特点及儿童生理、病理特点,特制订《医院儿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方案(试行版)》,以期为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提供防治思路。
年12月以来,医院陆续发现了多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现已证实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冠状病毒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巢病毒目(Nidovirales)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正冠状病毒亚科(Orthocojronavirinae),根据血清型和基因组特点冠状病毒亚科被分为α、β、γ、和δ四个属。已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有6种,包括α属的E和NL63,β属的0C43和HKU1,中东呼吸综合征相关冠状病毒(MERSr-CoV)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相关冠状病毒(SARSr-CoV)。此次从武汉市不明原因肺炎患者下呼吸道分离出的冠状病毒为一种属于β属的新型冠状病毒。
疫情早期,儿童被认为是不易感染人群,但随着疫情的发展,陆续出现儿童感染病例,近日深圳出现10岁病例,山东、广西出现2岁病例、北京新增一名9月龄病例,也证实了人群对其的普遍易感性。
儿童之所以被认为是不易感染人群,原因可能有多种:其一,冠状病毒为儿科常见呼吸系统传染病原体,儿童对该类病毒有一定的免疫力;其二,成人有更多机会直接接触病原;其三,儿童免疫功能不完善,免疫应答较成人弱,不易产生由病毒感染导致的细胞因子风暴,可能是危重症发生率较低的原因。但是儿童作为呼吸系感染性疾病的患者的主要受体,预防及治疗此类疫病有着重要意义。
儿童的生理解剖特点和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是最易出现呼吸道感染的人群,尤其是年幼儿,且年龄越小,越不容易发现,一旦发病,可能进展更快,潜伏期更短,最短1天即发病,最长可达14天不等,所以不能因为其少重症就被忽视。以上特点符合中医对儿童“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
一、儿童防护
(一)衣食住行
1
衣着及卫生
儿童居家及外出穿衣当注意保暖,但勿过厚;家长外出回家后,注意立即更换衣服鞋子,将外套置于室外通风处至少30分钟;正确处理口罩;将暴露处(手、头面部等)洗漱清洁后再接触孩子。
儿童常用物品,如奶瓶、奶嘴、碗筷等耐高温之物,可浸没在容器中煮沸超过30分钟或蒸汽蒸5分钟。不耐热的玩具、物品,可用75%乙醇(医用酒精)擦拭或喷洒表面进行消毒。外衣可用一定比例的消毒液清洗。
需注意,无论何种消毒剂,浓度勿太高以防诱发气道过敏;喷洒消毒时,务必要避开孩子的眼睛和口鼻,消毒后建议静置一段时间再与孩子接触。由于医用酒精易燃,在喷洒过程中还需避开火源。
2
饮食注意事项
新型冠状病毒对热敏感,56℃以上,30分钟可有效杀灭病毒。注意饮食卫生,食物要煮熟煮透;北方地区饮食勿过生冷(年幼儿勿过食大量水果),适当饮温水;注意餐具卫生,建议家中实行分餐制,避免通过唾液交叉感染;不吃活禽野味;疫病流行期间,饮食宜清淡,勿食或少食辛辣刺激及肥甘厚味。
3
居住及出行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特别是小于1米之内的距离。儿童对病毒的抵抗力弱,疫情高发期,尽量避免外出。建议家中早中晚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通风,有条件的话开窗选择对流窗,每次30分钟。
儿童尽量避免暴露于人群。当家人有发热、咳嗽时,应避免接触儿童;必须接触时,应该戴口罩、做好手卫生。如儿童必须外出时,一定戴合适口罩。
保持地面清洁干燥,可以按正确方法使用84消毒液(84消毒液10ml+ml水),配置后,每天拖地1~2次。如家庭中有疑似或确诊的成人,其使用过的物品或居住过的房间消毒时则应将84消毒液的浓度提高到4~10倍。
4
休息
儿童按时作息,确保睡眠充足;不可长时间看电视或玩电子产品,适当在家中或空旷处锻炼或活动,婴幼儿可在家中行被动锻炼四肢。
(二)就诊注意事项
如居家儿童出现发热、咳嗽、胃肠道不适、食欲降低等症状,建议先在家中观察,医院。
大多数感冒为病毒感染引起,若没有新冠病毒流行病学接触史,家长可在家中予患儿多饮温水,及时监测体温。当体温超过38.5℃时,临时给予泰诺林或美林口服退热。同时,可先通医院咨询就诊,根据医生建议服用藿香正气口服液、连花清瘟颗粒、抗病毒口服液、小儿解感颗粒、好医生抗感颗粒、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小儿消积止咳颗粒、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等中成药物。
经上述处理,如高热不退或症状加重,医院就诊。就医院医院儿科门诊,提前预约门诊号,按时到达,医院停留时间。若就诊前,体温超过38.5℃时,则建议先行服用退热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同时佩戴口罩,自带免洗洗手液或含酒精的一次性湿纸巾、水杯、隔汗巾、就诊卡、医保卡等,按序就诊。
若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接触史者或群居发病史者,则就近至官方公布的发热门诊就诊。就诊时应戴好口罩,尽量不触摸公共设施,避免用手触碰头面部;家长做到不隐瞒疫病接触史,主动配合医生治疗,听从安排;就诊结束后尽量流动清水+肥皂或洗手液洗手。
(三)饮食调护
儿童为稚阴稚阳之体,肝肾解毒能力差,不耐药物攻伐,故不建议用药物预防。在正确饮食基础上,可以适当应用食疗方,或佩戴中药香囊。
1
苏叶藿香饮
苏叶3g,藿香叶3g,陈皮3g,生姜2片,大枣3枚水煎代茶饮。
2
菜根芫荽葱白饮
白菜根1/2个,连根香菜2-3棵,连根葱白3根,生姜2片(约6克),洗净切碎,苹果半个切片,加清水适量煎煮5-10分钟,代茶饮。
3
防感香囊
艾叶10g、苍术10g、羌活10g、丁香5g、白芷10g、藿香6g、石菖蒲10g、川芎10g,共研粗末,装入小布袋,随身佩戴、挂于卧室或放于枕边。
二、诊疗方案
(一)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第四版)》的诊断依据。
1
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两周内有武汉市旅行史或居住史;或发病前14天内曾经接触过来自武汉的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有聚集性发病。
2
临床表现
起病较隐匿,早期以发热或不伴发热、干咳、乏力、咽干咽痛、肌肉酸痛等症为主,部分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多在一周后出现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灰白,发绀加重,或高热持续不退。
3
肺部听诊
早期无明显肺部体征,中后期肺部有中、细湿啰音,常伴干性啰音,或管状呼吸音。
4
实验室检查
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出现肝酶、肌酶和肌红蛋白增高。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严重者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
在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标本中可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
5
胸部影像学
早期呈现多发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
(二)中医辨证论治
两千余年的中医发展史及年中医药抗击非典的经验证实,中医药在治疗瘟疫类疾病,防止疫病流行方面具有巨大优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分为早期-寒湿袭肺碍脾、中期-寒湿阻肺困脾、晚期-寒湿闭肺伤脾(内闭外脱)、恢复期-肺脾气虚等四型。结合儿童患病特点,将本病分为以下四期六型。
1
初期-寒湿郁肺碍脾
症状:恶寒发热或无热,干咳,倦怠乏力,纳差,呕恶,舌质淡红或淡,苔白腻,脉濡。
治法:运脾祛湿,辛温宣肺
方剂:不换金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苍术6-9g厚朴3-9g陈皮6-9g藿香6-12g姜半夏3-9g炒杏仁3-9g苏叶9-15g桔梗6-9g贯众6-9g生姜3-6g甘草3-6g。
湿盛寒微可选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湿盛热微偏于上焦可选藿朴夏苓汤(《医原》),偏于中焦可选雷氏芳香化浊法(《时病论》)。
中成药:
①藿香正气口服液,适用于湿盛寒微者;
②小儿解感颗粒、好医生抗感颗粒等,适用于咽痛偏于风热者;
③抗病毒口服液、芩香清解口服液等,适用于湿盛热微者。
2
中期-湿热闭肺
症状:身热不扬或往来寒热,咳嗽有痰,胸闷气促,喘憋,腹胀便秘,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祛湿,宣肺泻热
方剂:麻杏石甘汤《伤寒论》合达原饮《瘟疫论》
药物:生麻黄3-6g炒杏仁3-9g生石膏15-30g知母6-12g柴胡15-18g黄芩6-12g厚朴3-9g槟榔9-15g草果6-9g虎杖6-9g羌活6-9g甘草3-6g。
大便正常或偏溏,可选麻杏苡甘汤(《伤寒论》)、上焦宣痹汤(《温病条辨》)、苇茎加滑石杏仁汤(《温病条辨》),大便干,可合升降散(《伤暑全书》)、宣白承气汤(《温病条辨》)
中成药:
①连花清瘟颗粒,适用于热毒炽盛者;
②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适用于肺胃热盛者。
3.1
激期-毒热闭肺
症状:壮热稽留,咳声重浊,痰稠难咳,胸闷气促,喘憋鼻煽,腹胀便秘,舌质绛红,苔黄厚燥,脉沉细。
治法:清气凉营,泻火开闭
方剂:清瘟败毒饮《疫诊一得》
药物:生地9-12g丹皮9-15g黄连3-9g黄芩6-12g生石膏15-45g知母6-15g炒栀子6-12g玄参6-15g连翘6-12g重楼6-9g桔梗6-9g竹叶3-9g甘草3-6g。
3.2
激期-内闭外脱
症状:胸闷气促,喘憋鼻煽,呼吸困难,神昏、烦躁,汗出肢冷,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苔厚腻或燥,脉浮大无根。
治法:清心开窍,救逆固脱
方剂:参附汤(《正体类要》)送服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
药物:人参3-6g制附片3-6g(先煎一小时)山茱萸6-12g。
上述二型中成药:
①安宫牛黄丸:每次≤3岁1/4丸,4~6岁1/2丸,>6岁1丸,每日1次,必要时每6~8小时1次,口服或鼻饲,用于高热不退者;
②安脑丸:小于11岁者,1岁1粒,年龄每增加1岁加服1粒,11岁以上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或鼻饲,用于高热不退者;
③紫雪丹:每次周岁小儿0.3g,每增1岁,递增0.3g,每日1次;5岁以上小儿每次1.5~3g,每日2次,口服,冷开水调下。用于神昏肢体抽搐者。
4.1
恢复期-肺脾气虚
症状:面白少华,咳嗽无力,痰白质稀,动则汗出,舌质淡胖苔白。
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化痰
方剂:六君子汤加减。
药物:党参6-12g茯苓9-15g炒白术9-15g陈皮6-9g姜半夏3-9g炒甘草3-6g。
中成药:
①玉屏风颗粒,适用于偏肺气虚者;
②小儿肺咳颗粒,适用于肺脾两虚兼痰者。
4.2
恢复期-肺热阴虚
症状:干咳少痰,舌红苔少。偏于肺热者,伴低热,便干;偏于阴伤者,伴盗汗,手足心热。
治法:养阴清肺,润肺止咳
方剂: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药物:竹叶3-6g太子参9-15g生石膏9-15g姜半夏3-6g麦冬9-15g炒甘草3-6g。
中成药:
①养阴清肺颗粒,适用于阴虚肺热者;
②蜜炼川贝枇杷膏,适用于阴虚燥咳者。
外治:可配合针灸、推拿,以及中药熏洗、贴敷等。
熏洗足浴方:金银花15g桑叶30g菊花30g板蓝根30g柴胡15g薄荷10g荆芥10g防风10g苏叶10g,适用于发热患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