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知识如何缓解新冠肺炎患者焦虑情绪
如何缓解新冠肺炎患者焦虑情绪
作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在严重危害个体生命安危的同时,亦使公众处于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应激之中。新冠肺炎患者是面临巨大心理压力的一级人群,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对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机干预的要求,对新冠肺炎患者可以给与心理干预工作,部分患者主要出现恐惧、紧张、焦虑、失眠等,个别患者遭受网络暴力攻击,出现了更为严重的情绪应激反应,情绪低落,不语,饮食减少,夜间失眠,哭泣,表情痛苦甚至出现轻生念头。其中焦虑情绪是新冠肺炎患者最常见的情绪之一。
焦虑是指人们在遇到压力、困难、挑战、危险时出现的担心、紧张、不安、烦躁、恐惧等情绪。焦虑是人类最普遍的情绪之一。适度的焦虑是有利的,可以让人们保持一定的紧张,激发内在动力。通过适宜的行为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后,焦虑会随之缓解,这是一种正常反应。但是,当焦虑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与环境因素不相称,明显超出了必要的界限,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时,就要考虑是不是发生了焦虑障碍。研究显示,我国成人焦虑障碍的终身患病率高达7.6%,是各类精神障碍中最高的。
如何区分正常焦虑和病理性焦虑呢?医院临床心理中心主任黄薛冰介绍,正常焦虑表现为:非持续紧张,事件后即可缓解;焦虑产生有充分的现实依据,焦虑程度与事件严重程度相符;偶有躯体焦虑症状但不突出;会促使个体行动,有利于个体社会功能发挥。病理性焦虑则表现为:持续的紧张不安;焦虑产生无充分现实依据但感到威胁或灾难临头;常伴有明显的突出的躯体焦虑症状,例如心慌、出汗、胸闷、肌肉紧张等;会妨碍个体行动,影响社会功能。
预防焦虑做好以下几点
一、保持良好的心态
压力过大会带来很多负面情绪,让人心烦意乱,容易发脾气,失眠,没有食欲,并伴随查不出原因的身体不适等现象。负面情绪如果一味被压制,可能会累积成更严重的情绪问题。因此,当发现自己出现负面情绪时,需要及时调整心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接受现实。
保持良好的心态,每个人都应给自己留出这样一部分能量。人的心理是有弹性的,不能使用过度,如果时时用到%,就会造成心理过度消耗甚至损伤,平时只需用到80%,要给自己留出空间。在工作时,要承担好相应的责任;在休息时,就要抓紧时间放松。要尽可能地劳逸结合。
在焦虑的初期,大脑处于一种应激状态,这时通过休息就能够自行修复;但如果长期得不到休息,大脑就会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于是就会形成病理性的焦虑。
二、保持充足睡眠
睡眠是最好的休息方式。保存心理的能量,最重要的是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是大脑最佳的天然修复路径。在睡眠中大脑会分泌很多神经营养因子,会对大脑自动进行修复。”
大多数人的问题是,在工作结束后不可能马上进入休息状态,很多时候,会把工作时的紧张情绪带到休息中。除非放一个长假,否则短时间内休息不过来。同时,人在焦虑时,睡眠也很容易受到干扰,往往会睡不着,或是睡不踏实。在焦虑不严重的情况下,可以自主学习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帮助自己控制焦虑,让自己放松,保持睡眠充足。
三、坚持适度运动
研究发现,一些运动有利于焦虑障碍的康复,例如适当的体育活动,如跑步、打球、散步、打太极拳、骑车等有氧运动。此外,听音乐、自我放松训练、按摩、洗热水澡、登高望远等,也有助于缓解焦虑。还可以参加一些集体娱乐活动。
四、避免陷入错误认知的陷阱
焦虑不仅会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工作效率。临床发现,过度焦虑的人往往存在一些认知误区,预防焦虑,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要避免陷入错误认知的陷阱,包括:灾难化思维、“全或无”思维、“应该”陈述。
首先是灾难化思维。灾难化思维指个体倾向于扩大感知到的威胁并高估它潜在后果的严重性。在许多与焦虑相关的障碍中,灾难化解释被认为是导致焦虑症状的主要原因。在这种思维下,个体会将不愉悦的情景或不舒适的体验看作是糟糕至极、惨绝人寰或者万劫不复,不可承受的。比如,在自己感染新冠肺炎,后果不堪设想的想法。
其次是“全或无”思维。“全或无”思维也叫“非黑即白”思维,意思是以绝对化视角来看待事物,忽略了“完美”“最差”两极之间的灰色地带,忽视了生活的真正本质,把自己的体验粗暴地两极划分。比如“没有达到某一个目标,就认为自己完全是个失败者”“忽略了一个细节,就认为自己是个不负责任的人”。
再次是“应该”陈述。“应该”陈述会使人们感觉到更多的压力,使人们形成一种错觉——如果没有完成“应该”做的事,就会有非常可怕的灾难等着自己。指向自己的“应该”通常和负罪感联系在一起,而指向他人的“应该”常常会产生愤怒。这种认知歪曲中常常隐藏着一个信念:如果你没有做到“应该”做的事,你就是个失败者。
五、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通过以上多种方式如果仍不能很好的缓解焦虑,我们可以通过心理热线寻求专业人士帮助,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是心理治疗通常可以有效缓解焦虑情绪。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