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科普知识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引起的以严重免疫缺陷为主要特征的性传播疾病,临床上以淋巴结肿大、厌食、慢性腹泻、体重减轻、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起病,逐渐发展至各种机会性感染、继发肿瘤等而死亡。艾滋病的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并成为人类主要的致死性传染病之一。

目前国内艾滋病流行特点为:流行范围广,疫情上升明显,全国低流行与局部高流行并存。面临艾滋病发病死亡高峰。疫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流行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

病因

根据血清学分型,HIV可分为Ⅰ型(HIV-1)和Ⅱ型(HIV-),其中HIV-1是艾滋病的主要流行型,HIV-主要在非洲的少数国家呈局限性流行。

HIV在分类上属逆转录病毒科中的慢病毒亚科,由单链RNA、逆转录酶和结构蛋白组成。典型的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nm,病毒核心由RNA及核衣壳蛋白质(P17、P4、P7、P9)、逆转录酶(reversetranscriptase,RT)、核糖核酸酶H及整合酶所组成,外面为0面体的病毒衣壳,最外层为包膜,上有棘突,含有与宿主靶细胞结合的部位(图8-9),结构包括gp10蛋白和gp41蛋白。病毒核心含有p或p4蛋白。HIV-1基因的两端是长末端重复序列(LTR),主要的结构蛋白基因为gag、pol和env,其中gag基因与env基因编码逆转录病毒的结构蛋白,pol基因编码逆转录酶与整合酶。

HIV可在人体外环境中生存,对外界抵抗力较弱,对热很敏感,6℃经30分钟灭活。对许多化学品也十分敏感,常用的漂白粉、新鲜%戊二醛溶液、4%福尔马林溶液、%氯胺、0.3%过氧化氢都能灭活HIV。但是最近发现70%酒精溶液和碳酸溶液对HIV作用不稳定,HIV对紫外线不敏感。

发病机制

HIV进入人体后,其包膜糖蛋白gp10主要与辅助T淋巴细胞CD4+分子结合进入靶细胞,此外还能感染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朗格汉斯细胞等。在细胞核内,逆转录酶以病毒RNA为模板转录DNA,合成双链DNA后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此后有两种归宿:一是以病毒的DNA为模板转录、翻译、生成病毒RNA和病毒蛋白质,然后装配成新的病毒颗粒,再以芽生方式从细胞中释出新的HIV,细胞最后死亡。另一种是病毒DNA序列被感染细胞及其子代细胞终身携带,成为前病毒,进入潜伏期,一旦受到其他微生物或某些化学制剂的刺激而激活,大量复制,使细胞死亡。

HIV在繁殖过程中,不断杀伤宿主细胞,使CD4+T淋巴细胞数目减少,单核吞噬细胞、B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和NK细胞等发生损伤,造成免疫功能缺陷,导致机体发生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传播途径

艾滋病患者与HIV感染者是本病的传染源,其传播途径主要有:

1.性接触传播包括同性之间或异性之间的性接触。

.经血液传播包括输入血液制品、接受器官移植、与静脉药瘾者共用注射器或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皮肤等。

3.母婴传播也称围产期传播,即感染HIV的母亲通过胎盘、经产道分娩、哺乳等途径传染新生儿。

目前尚未发现HIV可以通过呼吸道、食物、汗液、泪液、昆虫叮咬、握手、共用游泳池和厕所等途径传播的证据。

临床分期及系统表现

从感染HIV到发展为艾滋病,可大致分为急性HIV感染、无症状HIV感染和艾滋病三个阶段。

1.急性HIV感染

通常发生在接触HIV后-6周左右,大约0%-70%的感染者可出现HIV病毒血症和免疫系统急性损伤。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咽痛及全身不适症状(类似于上呼吸道感染),少数患者可有头痛、皮损、脑膜脑炎或急性多发性神经炎。体检可见颈、枕、腋部淋巴结肿大及肝脾肿大。上述表现多在1-个月内消失。

实验室检查可见淋巴细胞总数明显减少,血沉增快、嗜异性抗体试验阴性、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升高。由于HIV主要侵犯CD4+T淋巴细胞,数周后CD4+T淋巴细胞明显减少,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倒置。周围血淋巴细胞中可培养出HIV病毒,血清中可测出P4抗原,直至抗P4抗体产生。抗HIV抗体持续阴性达-3月,这一时期又称“窗口期”。随着抗体的出现,病毒复制明显减少,CD4+T淋巴细胞数可在未经治疗的情况下恢复到正常范围,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也可恢复正常水平。

.无症状HIV感染

可由原发HIV感染或急性感染症状消失后延伸而来,短至数月,长至0年,平均8-10年。临床上一般无特殊表现,但部分患者可出现持续性淋巴结肿大并维持相当长的时间。此期感染者血清中能检出HIV以及HIV核心蛋白和包膜蛋白的抗体,具有传染性。

3.艾滋病

患者有发热、腹泻、体重下降、全身表浅淋巴结肿大,常合并各种条件性感染(如口腔念珠菌感染、卡氏肺囊虫肺炎、巨细胞病毒感染、疱疹病毒感染、弓形体病、隐球菌脑膜炎、肺结核)和肿瘤(如卡波西肉瘤、淋巴瘤等),部分中青年患者可出现痴呆。卡氏肺囊虫肺炎或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是多数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未经治疗者在进入此期后的平均生存期为1-18个月。

更多内容可以参阅:HIV和AIDS的症状与分期

HIV感染的皮肤表现

90%的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在病程中可发生皮肤黏膜病变,皮损分为感染性皮损、非感染性皮损和皮肤肿瘤。

1.非感染性皮肤损害

皮损多形性,可类似于脂溢性皮炎、鱼鳞病、毛发红糠疹、银屑病等,但通常病情更为严重。此外还可出现特应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玫瑰糠疹、荨麻疹、多形红斑及痤疮样皮损。

.感染性皮肤损害

表现为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但病情较一般患者严重。

①带状疱疹

艾滋病的带状疱疹累及范围常较大,可出现水疱、大疱、血疱,疼痛剧烈,极易感染,可引起脑炎、肺炎,甚至死亡。

②单纯疱疹

艾滋病的单纯疱疹常复发频繁,皮损分布呈局限性或播散性,表现为持续性口腔、生殖器、肛周重度疱疹,可长期不愈并形成深溃疡。

③疣

艾滋病的疣可表现为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等,男性同性恋患者的肛周、直肠部常有尖锐湿疣。

④真菌感染

鹅口疮是免疫缺陷最早出现的症状,此外常出现较严重的表浅真菌感染(如泛发性体股癣、手足癣和多发性甲癣等),有时表现不典型,需做真菌镜检和培养。10%-13%艾滋病患者可发生隐球菌感染,常表现为疱疹样皮损,中枢神经系统易受累。

⑤细菌或节肢动物感染

表现为毛囊炎、多发性皮肤脓肿、疖或严重疥疮。

3.皮肤肿瘤

①卡波西肉瘤(Kaposisar







































?白癜风小偏方
?北京哪家白癜风治疗最专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wyh.com/fyyy/131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