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病毒性肺炎中医药临床干预的要点与策略

章怡祎石怡木其尔黄怡姚妙恩陈冰清陈伟

上海中医院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医院上海

DOI:10./wst.

重症病毒性肺炎的临床治疗非常棘手,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中西结合治疗可有效增加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本文总结了作者多年从事感染性疾病治疗,传染性疾病防控,特别是参与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诊疗的经验,阐述了临床运用中医药干预重症病毒性肺炎的相关理论基础并归纳其要点,提出了基于临床实际的病因病机、中医证型分析方法,基于病程特点的干预时机与方法选择,基于机制分析的治疗策略。希望通过中医理论的指导不断深化对重症病毒性肺炎的认知,加快基础与临床研究,提高治疗的有效性、针对性、安全性和经济性。重症病毒性肺炎中医理论中医药干预治疗策略

病毒性肺炎是临床常见的急性病毒性呼吸道疾病,经常在冬、春季发生,常常散发甚至爆发于密集人群,对人们健康造成损害。长久以来,病毒一直是人类肺炎尤其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体。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区域性、全球性重大公共健康问题常常来自呼吸道新发病毒,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新甲型H1N1病毒、高致病性H5N1人禽流感病毒、H7N9人禽流感病毒、中东呼吸窘迫综合征(MERS)病毒,直到近日武汉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无不如此。

所有这些呼吸道病毒都能够侵袭人类呼吸道引发肺炎,病毒性肺炎一般属于自限性疾病,但其中的一部分可进展为重症病毒性肺炎,进而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由此导致的高死亡率与高致残率,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导致社会恐慌,疾病流行期间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不良社会影响。

对来自31个省/省级城市家医院例证实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资料分析显示:例患者(16.1%)入院时为重症病人,被归纳入严重亚组,55例患者(5%)入住重症监护病房,15例患者(1.36%)死亡。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炎(79.1%)ARDS(3.37%)、休克(1%)。重症肺炎是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和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1]。考虑到此次新冠肺炎全球范围内的病例数,重症肺炎的病人数量是比较可观的,若考虑到疫区核心区病情的严重性和特殊性,这些比例可能会更高。

现代医学对重症病毒性肺炎尚无确切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手段和治疗方法,目前治疗以呼吸支持(包括体外膜肺氧合ECMO)、循环支持、抗病毒药物、静脉抗生素、全身皮质类固醇等为主[2,3],其核心理念是通过支持治疗,对症治疗,等待体内抗体的生成,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新近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是如此。长期以来,中医对病毒性肺炎,重症病毒性肺炎的临床表现、演变规律、临床治疗、预后变化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中医个体化的辨证施治在病毒性肺炎的诊治中自成一系。在当前病毒肆虐,疫情危急的状况下,将祖国医学切入重症病毒性肺炎的诊治[4],纳入中西并重的治疗方案无疑是增加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1重症病毒性肺炎中医相关理论基础与要点归纳1.1 风温、伏邪为主要病因

重症病毒性肺炎为病毒性肺炎的严重阶段,常常表现为发热、咽痛、咳嗽、咯痰、气促、胸痛等,甚至壮热、神昏或烦躁、肢冷等表现。虽然中医并无病毒性肺炎相关病名,历朝历代却对该病症多有论述。《黄帝内经》原文“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仲景《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直至明清,医家明确了风温病的病因、病机、传变及辨证论治。风温之邪往往侵袭肺卫,入气分而侵营血。我们依据既往文献,认为重症病毒性肺炎当属于“风温病”范畴。

依据其传染性、流行性以及地域聚集性,此病归属于“瘟疫”、“时疫”病范畴,根据发病特点的不同,可分为“伏邪”“,时疫”“,非时疫邪”,”疫气”[5]。

如《温疫论》所说:“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中医认为,病毒性肺炎的发病病机为素体亏虚,复感外邪,若外邪转而伏藏于体内,其后引动而外发,是为伏邪,即伏而不即发的邪气。正如《伏邪新书》中指出“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中医对伏邪的认识与现代医学病毒性肺炎潜伏期理论非常一致。

1.2 正气不足、复感外邪为主要病机

人体初感外邪,正气尚足,邪不足以致病,正亦无力以祛邪,邪毒内伏于肌体,病位在肺,假以时日,待机体正气受损,邪盛正衰,失于平衡,即可发病。由钟南山院士领衔的“中国年新型冠状病毒的临床特征”大样本回顾性研究发现[1]:新型冠状病毒潜伏期,短则0天,长则24天,中位数3天,说明该病毒的潜伏期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同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为什么潜伏期差异如此之大?伏邪内伏,引而不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实属正气之差异使然。若恰逢患者素体孱弱,或邪毒尤为暴烈,则常发为重症。

《素问·刺法论》言:“人肺病,遇阳明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金不及,有赤尸鬼干人,令人暴亡……”。此机体之正气不足,实为肺脾肾俱虚,遇热毒之邪,疫疠之邪来犯,侵袭肌表,病邪循经而上,首犯肺卫,由表传里,肺失宣降,肺气郁闭,阻遏气机,气郁化热,因而出现发热;热毒灼伤肺津,肺热叶焦,失于宣降,津液不能输布,聚而生痰,郁而化热,表现为口渴、气促、咳嗽、咳痰等症状;如诊治不利,易发传变,病邪由卫气传入营血,痰瘀相搏,阻碍气机,营血逆乱,则出现咯血、痰中带血等症状。

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复感外邪,上犯华盖是病毒性肺炎的病机基础;气机不利,内生痰浊,热灼营血,遂生血瘀是病毒性肺炎的病机特点,痰瘀互结;壅阻气道、阻遏经络是病毒性肺炎重要的病理环节。

1.3 病毒性肺炎中医证型分析

重症病毒性肺炎临床具有“时疫”的特点,中医的临床分型与分类并无明确统一且规范的标准或依据,各地医家往往根据病毒类型的不同、临床表现的差异而有所差异。但一般认为,病毒性肺炎的中医证型主要是以风热、痰热证型为主。如陈远彬[6]等采用横断面调研的方法,采集92例流感病毒性肺炎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描述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同时结合专家意见探讨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流感病毒性肺炎中医证候分为风热袭卫证(55.44%)、风热夹湿犯肺证(23.91%)和湿热壅肺证(20.65%),且该研究发现病程在五至七天的患者以风热袭卫证和风热夹湿犯肺证较为多见,病程在七天以上的以湿热壅肺证为主。甲型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以风热袭卫证最为常见。廖慧丽研究小组[7]研究了例成人病毒性肺炎,结果表明该病证型以风热犯肺证、痰热阻肺证最为多见,占总数的73%。唐雪春等[8]对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证型分布规律作了回顾性研究,认为成人、小儿呼吸道病毒感染证候分布情况不尽相同,成人以痰热型为主,风热型和痰湿型次之;小儿以风热型为主,痰热型次之。王海峰[9]文献,分析重症肺炎证候分布规律及主要证型的症状特点分析结果显示,证型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亡阳证(28.1%)、气阴两虚证(21.8%)、亡阴证(18.75%)、肺热腑实证(18.75%)、厥证(15.62%)、脱证(12.5%)、痰热壅肺证(12.5%)。结合专业知识和聚类结果,将痰热壅肺证、肺热腑实证、热入心包证阴、以及竭阳脱证作为重症肺炎的主要证型。研究者研究了例重症肺炎的证候学特点,及其证候与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PaCO2的关系。发现重症肺炎合并冠心病、脑梗死患者以痰热壅肺、气阴两虚发病频率最高,风热犯肺证的证候积分最低,邪陷正脱证的证候积分最高。其中WBC值以痰热壅肺、风热犯肺证最低,以热闭心包证最高;CRP值以痰热壅肺、风热犯肺证最低,以热闭心包、气阴两虚证最高。热闭心包、气阴两虚、邪陷正脱组的PaCO2显著升高。

通过上述对于病毒性肺炎的临床观察及文献研究,可以看出中医证型以风热、痰热为主。至重症肺炎阶段,往往合并不同程度的细菌感染,症候可发生变化,但仍以痰热壅肺、风热犯肺、肺热腑实证最为多见,至感染性休克阶段,以热闭心包、阴竭阳脱证为多,恢复期往往以气阴两虚多见。由于不同病毒的致病过程存在差异,侵入人体的过程也各不相同,目前尚无文献对证型的病毒类型相关差异进行分析,有待进一步研究。

此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证型在各地诊疗方案中均有描述,其共性与个性特点还有待疫情结束后的分析与研究。

2基于病程特点的中医干预重症病毒性肺炎的时机与方法选择

病毒性肺炎符合《黄帝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以及伏邪“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的致病特点。其初起之时,外感疫毒,多经口鼻而入,肺先受之,病位尚浅,病人此时仍以恶寒发热、咳嗽等外感表热证为主,机体正气尚且充盛,邪气暂未传经入里,此时的中医治疗,重在早期干预,驱邪解表,宣肺止咳,若用药精当,可以缓解症状,延缓甚至不转化为重症状态。

瘟疫之邪,其性暴烈,传变迅速,若早期难以控制,则多呈现发病剧急、病势峻猛,传变迅速,变化多瑞的临床特点,纵然部分患者体质尚可,也可发为重症;若年老体衰,慢病缠身则更易发为重症肺炎。其病邪往往直犯气血,形成气血两燔、营血热盛之证。常见高热持续不退,咳嗽频作胸痛,痰多质粘难咯,持续喘促憋闷,烦躁不安难眠,尿液色黄量少等临床症状。也有一部分患者起病症状并不严重,却传变不循经,进展快捷,快速进入喘脱、神昏、厥脱证阶段。此时的中医治疗,重在直折疫毒,扶持正气,缓解病症,严防传变。

重症肺炎极期,热毒越发暴烈,正气多已衰微,所谓正不胜邪,则正更虚而邪更盛。邪损肺气、肺热叶焦,炼痰夹瘀,邪热逆传,内陷心包或痰热蒙蔽清窍,出现高热神昏、呼吸窘迫、唇甲发绀、皮下瘀斑、肌肤湿冷,二便失禁等临床表现,出现以痰、热、毒、瘀、虚为特点的危重症临床征象[10]。此时的中医治疗,重在益气温阳,固脱举陷,逐瘀化痰,开窍醒神,回阳救逆。若用药精当,可以挽救生命,改善预后。

重症肺炎恢复期,属正邪俱衰、邪毒耗竭、气阴两虚阶段,出现咳嗽,气短,乏力,面白少华,口干自汗,潮热骨蒸等症象,此时中医药的干预,重在益气养阴,润肺止咳,可以有效提升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力,减轻组织损伤,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0]。

本病属于急性热病,存在阴阳之间的变化、正邪消长的失衡,其病情特点,临床表现及传变规律与西医重症肺炎从感染初期逐渐发展到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展过程十分类似,根据不同的时机,选择恰当的中医药治疗,对缓解病情,阻断病变,挽救生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基于重症病毒性肺炎机制分析的中医药治疗策略

重症病毒性肺炎有呼吸衰竭,(或)感染性休克表现,兼见胃肠道功能紊乱、凝血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肾、肝、心等)、机体免疫失衡等表现。中医药治疗重症病毒性肺炎具备丰富的理论沉淀与治疗经验,与单纯运用西药相比,具固有的自身优势。目前已有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肺炎的相关研究,涉及从整体到器官、从细胞到分子、从基础到临床的多纬度研究,探讨中医药的抗病毒作用机制及其有效性。其特点在于多靶点、多环节、多机制,常通过调节机体免疫,保护相关脏器功能,综合发挥抗病毒效应,改善患者预后、减少住院天数[11,12]。例如,早在年,中医药对SARS的治疗就曾大放异彩。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早期干预、阻断病情发生、降低病情进展等方面,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症状,迅速地降低体温,促进机体炎症吸收。同时,研究发现,中医药尚能减少激素等西药的用量、降低毒副作用、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等方面[13]。我们综合目前已有的中医药干预重症病毒性肺炎的文献、临床研究及经验,分析归纳治疗策略如下:

3.1 驱外毒、通腑气,降温醒脑

感受外邪时毒是导致本病的直接因素,此后迅速传变发为重症,出现高热神昏,喘息憋闷等危象。该类情况急需快速降低体温,保护心、脑、肾、肝等器官功能,维持内环境稳定,控制继发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的同时,予以中药清热解毒治疗,可迅速改善患者神志异常及高热病症,在短期内控制患者的危重病情,提高抢救成功率。

重症肺炎并发高热神昏,痰多,以痰热蕴肺证最为多见。症见壮热烦渴、或高热神昏、胸痛气促或喘逆、呼吸窘迫,口唇紫绀,需机械通气支持,气道可见大量黏稠痰,大便秘结、臭秽、等,或肢冷厥逆,或全身皮肤黄染,舌红或暗红、苔黄腻,脉滑或弦滑或数而有力。多见于体形壮实患者的邪正相争阶段,在该阶段,病机表现为热毒伤肺,蓄热炼痰,邪伤血脉,血瘀热盛,热毒与痰瘀互结于肺中。临床多以千金苇茎汤、麻杏石甘汤等治疗。蔡蕊等[14]运用麻杏石甘汤加减作为主要方剂治疗人感染H7N9禽流感,结果显示该方可显著降低病患体温至38℃以下,且能改善肺功能,能间断脱离呼吸机。在刘卫静等研究发现[15,16]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如采用麻杏石甘汤治疗痰热蕴肺型重症肺炎可取得较好疗效。陆益民等[17]研究者筛选了痰热腑实型重症肺炎病例,在采用复方薤白胶囊的基础上联合白虎加人参汤治疗,表明观察组中医症状改善程度以及症状缓解的速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西医对照组)。段林建研究小组[18]对单味药连翘饮片的研究发现连翘苷可以通过抑制甲型流感病毒核蛋白与病毒核糖核酸结合形成核蛋白复合物,从而抑制病毒的基因转录和复制。

此外,祖国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脏受邪常常传导于大肠,糟粕传导不利、造成肠腑秘结,进一步影响肺的宣发、肃降,从而引发咳嗽、喘促、胸部满闷。同时,肠道作为体内最大的“毒素库”、“储菌库”,在严重感染、甚至休克的情况下,胃肠道细菌繁殖、移位、毒素重新吸收,机体白细胞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导致MODS。中医中药可通过泻下通肠腑之法,抑制菌群移位、减少毒素吸收、控制炎症反应及免疫调节[19]。重症肺炎疾病发生过程中常同时存在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诸如腹胀、大便秘结、甚则肠梗阻等临床表现,可根据辨证分型,分别采用温下、寒下、润下之法,恢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故而,保持大便通畅,可为重症病毒性肺炎治疗的关键治法之一加以选择。

研究[20]证明,运用大承气汤治疗重症肺炎,可促进患者排气、排便,减轻腹腔压力,抑制炎性介质产生,减少细菌、内毒素移位,降低微血栓的形成、减轻肺间质水肿与肺损伤,恰与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相符。陈华尧[21]研究两组组重症肺炎患者,证明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小承气汤可以使重症肺炎患者的CPIS评分和Marshall评分进一步下降,加快疾病好转进程。韩正贵[22]通过观察宣肺通腑汤对中老年重症肺炎合并胃肠功能障碍临床疗效,证实该方对胃肠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并能降低炎症因子释放水平,将例符合要求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抗感染,抗炎,对症及支持治疗,该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愈显率为59.62%,高于对照组的愈显率38.46%;同时观察组ICU病死率11.54%,低于对照组病死率15.38%;但组间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宣肺通腑汤,辅疗重症肺炎合并胃肠功能障碍患者,可控制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肠黏膜屏障修复和胃肠功能恢复,并抑制机体免疫炎症反应,缩短了疾病愈合时间。吴广平[23]观察宣肺通腑法在重症肺炎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将62例重症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3、5天,血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气分析等比较差异均显著下降;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死亡率的比较,治疗组更佳。表明宣肺通腑法可有效改善氧合,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具有抗炎、抗感染的作用,有效提高重症肺炎的治疗效果。

3.2 扶正气、调免疫,减轻炎症反应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病毒性肺炎大部分易感人群存在正气不足的特点,正气不足易导致外邪乘虚而入,引发此病。从西医角度而言,正气如同人体的免疫系统,正常的呼吸道的免疫防御系统,例如支气管内黏液-纤毛运载系统、肺泡巨噬细胞等,可以使呼吸道保持清洁。而病原体和宿主是取决于肺炎是否发生的两个关键因素。病原体数量越多、毒力越强,宿主呼吸道屏障系统就越容易遭到破坏,导致全身免疫防御体系损伤,肺炎发生。病原体的繁殖,常造成机体毛细血管水肿、充血,肺泡纤维蛋白渗出、免疫失衡。重症肺炎患者机体内存在促炎/抗炎介质的失衡,炎性因子过表达。若促炎介质存在较多,可引起肺部炎性反应过度激活,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进而可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抗炎介质占主导,可致机体免疫过度抑制,导致机体对病原体清除作用减弱。基于以上生理病理机制研究结果,重症肺炎的高致死率与炎性介质过度释放相关,并进一步与免疫功能失衡有关。中医药的优势恰恰在于并非直接抗病毒,而是通过调整人体的免疫状态达到减轻症状,改善预后,增加疗效的目的。

临床上,正气不足、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常以大气下陷证多见。该类病患常见慢性病面容,声低,气短、喘息,无痰或少痰,面色晦暗,可伴便秘,心动悸甚至怔忡,需要有创机械通气支持;伴或不伴冷汗或四肢厥冷,舌淡暗或暗红、苔光或少苔,脉沉迟、或脉沉细。肺主呼吸,主要为宗气。宗气发于肾,受于先天,并赖后天滋养,所谓“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正是说明了气之升降出入。正气不足可见于重症肺炎之呼吸衰竭阶段,常见元气将脱、气阴耗尽,当大补元气,升陷救逆,益气养阴,方以升陷汤、来复汤等加减。马建强等[24]在临床治疗中发现黄龙汤对炎症因子有明显调节作用。黄芩苷对甲流病毒性小鼠肺损伤研究表明[25],黄芩苷能缓解甲型流感病毒诱导的小鼠肺炎性损伤,该作用可能通过抑制转录因子AP-1表达水平,降低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因子高表达。曹洪欣研究小组[26]研究发现,安替威胶囊可降低病毒性肺炎小鼠外周血NO、CD4+、CD8+淋巴细胞水平,减轻过度免疫反应对小鼠肺脏损伤。唐光华等[27]研究发现瓜蒌甘草颗粒可减轻病毒所致肺组织病变,降低病毒性肺炎小鼠死亡率。刘亚民[28]、邹素昭[29]、刘琪[29]、潘沅[30]等人研究均提示中医中药显著调节抗炎/促炎因子的平衡,可有效恢复机体免疫功能,并通过纠正Th1、Th2平衡来调节免疫功能。

3.3 清营血、治痰瘀,调节凝血功能

重症肺炎患者往往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甚至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此为热毒外侵,内扰营血,阻碍气机,痰瘀相搏所致。清营降浊、活血化瘀法能调节微循环与凝血功能,改善重症肺炎的预后。

患者常呈慢性疾病面容,面色紫暗,口唇紫绀,呼吸急促或窘迫,精神萎顿,或见全身斑疹隐隐,皮下紫斑,气道内可见白色粘痰或稀薄痰,需有创机械通气方能维持氧合;或伴见发热、低热;伴或不伴感染性休克,舌暗,或舌质紫,苔白或薄腻,脉沉细、细涩或沉滑。需清肺解毒,活血止血,可予芪归银方、升降散加减。

刘春雷[32]研究血化瘀法联合阿米卡星雾化给药治疗重症肺炎疗效及其对肺功能、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能够有效调节肺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朱明锦等[33]通过血必净注射液联合常规方案治疗重症肺炎,与单纯常规方案比较,联合组在总有效率、显效率、感染程度指标、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及平均住院天数等方面均优显著优于于常规治疗组。提示该药具有抑制炎性介质释放,减轻细胞超微结构损伤,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防止凝血系统损伤等作用。杨海玲等[34]的研究也表明,血必净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对改善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的作用较单用抗生素作用显著,具统计学差异。刘兰林等[35]采用升清降浊活血方(升降散加桃仁、牡丹皮)治疗风温肺热病患者,退热效果明显,有效率为88.89%。

3.4 清肺气、健脾气,更快撤离呼吸机

重症肺炎使用呼吸机患者在治疗后期可出现肌萎乏力、迁延难愈,导致呼吸机依赖。超过10%的重症患者出现机械通气时间延长、住院时间延长、死亡率增加及生活质量下降。重症肺炎患者脓毒症发生率达50%以上,25%的患者需机械通气[36]。

重症病毒性肺炎后期,出现脱机困难患者,常伴精神萎靡,面色萎黄或苍白,周身乏力,呼吸微弱,气道内痰量少至中等、痰色可黄可白,质清稀,有时伴有腹痛、腹泻等,舌质淡红、苔白或黄白腻,脉沉滑、沉细、沉迟,多属于寒热虚实错杂之证。该阶段常常因患者罹患肺系疾病日久不愈,阴阳失调、气阴耗损俱竭,寒痰阻肺,湿浊蕴肺;气机损伤,脾气下陷不升,或伴外邪蕴内化热,正虚邪实、寒热错杂;或在正气亏虚基础上,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导致肺、脾、肾亏虚,肝风挟痰浊、淤血阻滞经络,脉道不利,四肢失养,筋脉弛缓。治以宣肺健脾,清上温下,滋阴和阳。常以麻黄升麻汤、生脉散、补中益气汤加减。刘文婷[37]等采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中焦虚损,湿邪困遏证呼吸机脱机困难患者,疗效显著。但目前中药治疗脱机困难的证据还显不足,尚待进一步研究。

4结语

目前研究业已证实,中医、中药在防治重症病毒性肺炎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优势。病毒性肺炎为感受温热之邪、或疫气伏邪,加之人体正气不足而发病,其疾病的严重程度与人体正气强弱密切相关;虚实夹杂是其主要病机。临床多见风热犯肺、痰热阻肺证型。中医治疗病毒性肺炎,体现了的治未病理念,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中医治疗优势不仅限于单纯抗病毒、降低病毒的复制、转导方面的作用,在调整人体免疫失衡(抑制或过度激活)、减轻免疫病理损害、增强器官自身稳态、拮抗组织损伤、减轻炎症反应、提高修复能力、改善循环灌注、保护细胞功能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历次重大、流行性、感染性疾病,尤其病毒性疾病经中药合理干预治疗均能够取得较好疗效。我们需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不断强化、不断深化对重症病毒性肺炎的认知,加快基础与临床研究,提高治疗的有效性、针对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

[1]GuanWJ,ZhengYN,HuY,etal.ClinicalcharacteristicsofnovelcoronavirusinfectioninChina.MedRxivpreprint,,2.

[2]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诊疗方案.现代实用医学,,16(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年第一版).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10(1):1-4.

[4]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D]..2

[5]廖慧丽,孙维广.成人病毒性肺炎的中医辨治思路初探.江西中医学院学报,(5):20-21.

[6]陈远彬,林杏华,林琳,等.92例流感病毒性肺炎住院患者的中医证候分析.中华中医药杂志,,31(6):-

[7]廖慧丽,董洪珍.例成人病毒性肺炎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7):18-20.

[8]唐雪春,彭胜权.呼吸道病毒感染与湿的相关性研究.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7(10):39-40.

[9]王海峰,李建生,余学庆,等.重证肺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症状特点研究.辽宁中医杂志,,37(1):-

[10]谭邦华.重症肺炎临床辨治体会.中国中医急症,,17(2):-.

[11]LinLL,HuaY,ChenJB,etal.Applicationofmetabolomicsinviralpneumoniatreatmentwith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inMed,,14:8.

[12]史玛宁.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肺炎30例临床观察.浙江临床医学,,9(11):.

[13]曹洪欣,于友华,王喜军,等.中医药在防治SARS中的作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9):3.

[14]蔡蕊,芮庆林,奚肇庆,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肺炎1例.中国中医急症,,22(9):-.

[15]刘卫静,章宏伟,张淑兰,等.中医辨证分型结合西医治疗重症肺炎

[47]例疗效观察.河北中医,,33(10):-.

[16]李延鸿,朱怀军.用麻杏石甘汤干预治疗感染性肺炎对照试验的评价.抗感染药学,,9(3):-.

[17]陆益民,奚肇庆.白虎加人参汤加减联合复方薤白胶囊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2(5):-.

[18]段林建,张清,王农荣,等.连翘苷对甲型流感病毒核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中国全科医学,,15(18):2-4.

[19]崔克亮,曹书华,王今达.大承气汤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防治作用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10(1):12-15.

[20]余丹凤,汪亚群,郑保健,等.大承气汤对严重脓毒症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山东中医杂志,,30(5):-.

[21]陈华尧.重症肺炎合并肠功能障碍治疗与分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8(1):72-73.

[22]韩正贵,陆江涛,王文静,等.宣肺通腑汤辅助治疗中老年重症肺炎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4(16):-

[23]吴广平,张燕,赖芳,等.宣肺通腑法在重症肺炎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观察.实用医学杂志,,33(6):-

[24]马建强,欧阳炜炜.黄龙汤治疗老年重症肺炎并发中毒性肠麻痹的临床观察.河北中医,,39(1):70-72

[25]万巧凤,顾立刚,殷胜骏,等.黄芩苷对FM1肺炎小鼠肺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中国药理学通报,,28(2):-.

[26]曹洪欣,崔晓兰,赵静,等.安替威胶囊治疗小鼠病毒性肺炎的作用机制研究.中国中药杂志,,30(13):-1.

[27]唐光华,余如瑾,姜良铎.栝楼甘草颗粒对流感病毒肺炎小鼠肺组织和血清TNF-a、IL-6、MCP-1、INF-γ及IL-10含量的影响.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3(12):-.

[28]刘亚民.清养汤治疗小鼠病毒性肺炎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福建中医学院,.

[29]邹素昭,李兰,陈立,等.保金立甦汤对重症肺炎患者血清PCT、hs-CRP水平的影响陕西中医,,37(6):-

[30]刘琪,顾立刚,卢娜娜,等.疏风宣肺、解表清里方药对流感病毒性肺炎小鼠辅助性T细胞1/2平衡调节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4.

[31]潘沅,罗炳德,林培政,等.嵩岑清胆汤对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湿热证小鼠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44(7):-.

[32]刘春雷.活血化瘀法联合阿米卡星雾化给药治疗重症肺炎疗效及对肺功能、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包头医学院学报,,45(2):-

[33]朱明锦,张庚,胡马洪,等.化瘀解毒之血必净注射液治疗重症肺炎疗效的系统评价.中国循证医学杂志,,14(4):-.

[34]杨海玲,何少平,庞永诚,等.血必净注射液治疗重症肺炎并脓毒症20例.中国中医急症,,20(5):.

[35]刘兰林,王翼洲,季红燕,等.升清降浊活血法治疗温病肺系发热的临床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20-22.

[36]谢云,王瑞兰.ICU获得性肌病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华肺部疾病杂志,,1(8):92-94.

[37]刘文婷,赖芳,张燕,等.浅谈ICU获得性肌病中医临床诊治思路.中国中医急症,25(11):2-.

ARTICLEMETA

KeyPointsandStrategiesofClinicalInterven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SevereViralPneumoniaZhangYiyi,ShiYi,MuQier,HuangYi,YaoMiaoen,ChenBingqing,ChenWei

LonghuaHospital,Shangha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hanghai,China;YueyangHospital,Shangha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hanghai,China

Theclinicaltreatmentofsevereviralpneumoniaisverydifficult.Itisaseriousthreattopeopleslives,andthe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wyh.com/fyyf/150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