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新指南指出,慢性乙肝感染的抗病毒治

近几十年来,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导致的相关疾病,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一直在危害着我国人民的健康,我国目前乙肝病毒感染人数接近1亿,其中有万左右的慢性肝炎患者,每年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人数不下百万,特别是原发性肝癌的发病人数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在我国目前导致居民死亡的前十位单病种死因中,肝癌排在第6位,我国肝癌的主要原因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比例在80%以上,因此针对乙肝的有效治疗是进一步降低肝癌发生的最主要手段。

一、慢性乙肝的防控方法——预防+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包括输注血制品、共用注射器针头、不洁牙科操作、纹身纹眉等;母婴传播则是我国乙肝传播的重要方式,除了采取预防措施来切断这些传播途径以减少新发乙肝感染之外,那么对于已感染乙肝的人群就需要通过加强定期监测和及时采取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减少慢性乙肝的并发症了。

乙肝病毒一旦打破机体免疫耐受而形成慢性感染,造成肝功能受损,若不及时治疗,就会悄悄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甚至肝癌,慢性乙肝患者可能会在相当一段时间没有任何症状,但一旦开始出现不适症状,则往往已处于肝硬化失代偿阶段或肝癌晚期,这些症状包括明显乏力、营养不良、面色晦暗、腹水、呕血、黑便、黄疸、肝性脑病、腹部疼痛、肿瘤突发破裂出血等,如果慢性乙肝发展到这种程度,剩余生命就只能以月来计算了。

现阶段已经有了很好的抗病毒药物治疗方案,而目前对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就是最大限度长期抑制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的复制,这样就可以明显减轻肝细胞的炎性坏死,抑制肝脏纤维组织增生,以达到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降低肝癌发生等治疗目的。

二、抗乙肝病毒药物有哪些——口服+注射

我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已经批准上市的慢性乙肝抗病毒药物分为两类:一类为口服的核苷(酸)类似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替诺福韦脂、丙酚替诺福韦;另一类为注射用干扰素类,包括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Peg)干扰素。

根据《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的一线抗病毒药物为丙酚替诺福韦、替诺福韦、恩替卡韦。根据最新版指南的建议,抗病毒治疗的指证进一步放宽,包括只要出现肝功能异常,出现肝硬化就要尽快开始抗病毒药物治疗,原因在于抗病毒治疗不但可以控制病毒的复制,减少对于肝脏的损伤,更重要的还是在于降低肝硬化、肝脏功能失代偿以及肝癌的发生率。

三、抗病毒药物之间还存在差异——最新指南推荐+事实依据

刚刚发布的年慢乙肝防治指南进一步放宽了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建议对一些特殊人群,包括肝癌、失代偿肝硬化以及肝衰竭等进行更积极的治疗(只要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就建议开始抗病毒治疗),当然只靠口服抗病毒药物并不能完全预防肝癌的发生,仍然有部分患者在长期用药过程中会发生肝癌,尤其是有肝硬化的人群,而且不同抗病毒药物之间也存在差异。

韩国的一项大样本研究发现,接受替诺福韦酯(TDF)治疗的患者肝癌发生率要低于接受恩替卡韦(ETV)治疗的患者;日本的一项研究则显示,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替诺福韦酯)治疗的患者血清IFN-λ3水平明显高于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治疗者,而且采用阿德福韦、替诺福韦酯、丙酚替诺福韦预处理机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后可抑制由内毒素脂多糖(LPS)诱导的IL-10产生,这提示替诺福韦这类药物存在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要知道免疫功能在肿瘤生长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此外,如果将两种不同的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其疗效也不一样,比如干扰素与拉米夫定、恩替卡韦序贯或联合治疗,并没有看到提高疗效的作用,而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或替诺福韦酯,则看到了不同程度的阳性结果,优于单药治疗。

结语

目前对于慢性乙肝抗病毒新药的研发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复制仍然是慢性乙肝治疗最根本的目的,如何用好现有的药物并优化治疗组合方案,将有助于进一步降低乙肝相关肝癌的发病风险,特别是已经发现替诺福韦这类药物,在除了强效抗病毒之外,还有可能通过调节肿瘤免疫而进一步降低肝癌的风险。

科普达人王东

传递科普知识,促进全民健康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wyh.com/fywh/140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