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视角寄生虫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相互依赖的生活方式赖以生存的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生活方式之一。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称共生,寄生虫是其中之一类。寄生虫的由来久远,在人类形成前己存在于动植物界。要消灭寄生虫是不可能的,但在社会的参与下,可发生变化。为了使预防医学工作者对其有进一步的了解,现将寄生虫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介绍如下。

1寄生虫演化与人类社会

寄生虫随着人类的进化而演化。物种的不断增加和生存环境的多样化使生物对各种环境的适应性改变越来越复杂多样;从而寄生虫的种类和寄生形成也千差万别,而且随着环境的变化和物种的竞争,寄生虫谱也随之进行不断的改变。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参与和影响,人体寄生虫在人类中的寄生虫谱、寄生状况、流行程度及其危害性等,必然受到制约,引起寄生虫的“消”与“长’的不断变化。特别在当前社会经济迅速增长、改革开放引向深入、人民生活水平发生显著变化的新形势下,社会因素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我们在采取某些措施以控制某种寄生虫病时,必须首先了解寄生虫病的流行因素,进行必要的流调,衡量分析其危险因子,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有的放矢开展各项防治措施,方可预防和控制寄生虫病的流行。

许多传染病有效防治都是很好的例证,社会因素起了关键作用。在寄生虫病方面也同样如此,如我国在丝虫病、黑热病方面的控制以至基本消灭,疟疾、日本血吸虫病和肠线虫病等在大部分地区的疫情得以减轻和控制,均是由于动员社会力量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

2寄生虫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影响

2.l寄生虫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可追溯到不少由于寄生虫对人类的侵袭而造成重大事件的发生。如古代战争中,因大批将士感染了疟疾而影响战斗力,造成失去战机甚至惨遭失败;抗日战争期间为铺设云南至缅甸的铁路,筑路工人中因患恶性疟疾死亡无数。又如在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造成田园荒芜、人口锐减、生育力下降、发育迟缓或形成侏儒,以至贫困落后。正如毛泽东在《送瘟神》诗中所描写的那样“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景象从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生产文化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发展。

寄生虫除对人类的直接危害外,对其他生物的危害更是多方面的,从而也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尤其那些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动植物。植物寄生线虫可使谷物减产、果实毁损、花木枯萎、甚至大片林木受损;牲畜寄生虫可使畜牧业凋零:如乳牛因寄生虫而影响乳汁的产量和质量;羊群因蝇蛆病可使皮毛损坏而影响销售,牛羊等可因大量感染肠道线虫和血吸虫等而死亡;肉猪因患旋毛虫、囊虫感染而禁止市售和出口,必须全部销毁;鱼类因感染支睾吸虫囊蚴、颚口线虫幼虫等而影响外销;鸡因感染鸡蛔虫等而使产蛋量下降等等,足己说明寄生虫对社会经济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难以估量。更何况动物的许多寄生虫是人兽共患的,将可成为保虫宿主而影响人类直接致病。

2.2人类社会对寄生虫危害的制约作用

前己述及,寄生虫的存在和不断演化是生物界的自然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逐步形成,进而由低级到高级的社会发展社会的种种因素必然对寄生虫在人类中的寄生和扩展或消失起重要作用,使之产生着质到量的不断变化。人们在生活活动的实践中,文化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使对寄生虫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入,并通过科学研究对寄生虫病流行规律及致病作用逐渐由浅入深的阐明,从而采取各种调查检测手段和防治措施,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控制某些寄生虫病成为可能。这是人类对寄生虫所起制约作用的“消”的方面。但是,也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无知以及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形成与滋长,也可使人类的寄生虫谱向负面方向发展,这是“长”的方面。也就是说当人们对熟知的某些主要寄生虫病通过积极防治,得以减少危害,甚至在人群中不引起危害的情况下,而另一些本来在人体很少寄生、甚至不寄生的或不在当地流行的寄生虫病有所发现或病例增加或可能形成新的流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人们生活的改善而发生在人群中的食源性、宠物源性、性源性、旅游源性等的寄生虫感染有增加的趋势。这主要还是人们的防病意识尚未能很好建立所致。所以说,社会的制约作用对寄生虫“消”、“长”两个方面均起直接影响作用。

3人类社会种种活动易引发多种寄生虫病

3.l家庭

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是家庭。有不少寄生虫感染在家庭中发生,即所谓家庭聚集性。这与家庭生活的共同性密切相关。如家庭成员中易相互传播蛲虫病、虱类和螨类感染等;共同的饮食习惯可使全家人或群体中的多数人感染姜片虫病、并殖吸虫病、囊虫病、旋毛虫病、支睾吸虫病、管圆线虫病等等的事例,屡见不鲜。所以说家庭卫生、饮食卫生必须纳入家庭社区组织、饮食相关行业等的培训和卫生宣教工作中去。

3.2生产活动

人们在进行各种生产活动过程中,如若不加以防范,易感染某些种类的寄生虫病。因水上运输、捕鱼捉虾、割湖草、打粽叶以及防汛栽秧等生产劳动,较长期地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而感染血吸虫病;从事旱作物田间操作和赤足行走等时易感染钩虫;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由于多种生产建设活动,如开矿、开发荒山野林、铺建铁路公路和通讯设施、埋设输油管道、以及军事、气象、水文等工作,必需深入人迹罕至盼‘不毛”之地,这些地区往往是鲜为人知的某些疾病盼‘自然疫源地”。例如东北林区的蜱性传染病、西南及海南地区的疟疾、东南沿海及中西部地区的日本血吸虫病、西北荒漠地带的利什曼病、以及许多山丘地区的并殖吸虫病等。因此生产建设部门在设计某项重大工程之日寸.有必要先行咨询当地卫生部门以了解有关的地方病情况,并作出相应防范措施以保障建设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3.3旅游探险和狩猎等活动

这些活动是人类猎奇活动,也可说是一种“天性”,无可非议。我国历史上也颇多记载。在历代名人中有不少在游览许多名山大川后,书写了浩如烟海、脍灸人口的游记诗词等巨著佳作,使后人阅览颂吟中得到鼓午、受到教益;但这必竟祗是少数文人雅士之举。当前,旅游探险、狩猎野餐等活动己成为一种时尚。不但在国内各地旅游,而且出国旅游也己蔚然成风。由此而感染不同地区的各种寄生虫病不胜枚举。比较更经典的事例,如在日本,狩猎到山区一只野猪.几个“猎人”就地烧烤而食后感染了肺吸虫病,经寄生虫工作者再次捕到野猪剖解发现肌肉中的卫氏并殖吸虫幼虫,以此实验进行再感染而获成虫。并由此而发现在寄生生活中有转续寄生这一类型的存在。

3.4涉外活动

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因去国外从事劳务、商务、医务等工作时,对所在地地方性流行的寄生虫病不了解,更无防护意识和措施的情况下,很容易受到感染。如赴非洲参与各种援外工作时感染当地流行的曼氏血吸虫病、埃及血吸虫病、盘尾丝虫病、罗阿丝虫病、淋巴丝虫病、锥虫病、疟疾等。

3.5饲养宠物

养宠物是人们喜爱动物的一种社会生活方式,近年来此风更见盛行。尤其常见的是饲养猫狗,它们与人的亲密程度有的视为至亲。应该说这也是人类与动和偕相处的表现。但由于动物寄生虫的存在,而且大多是人兽共患的寄生虫,可以相互传播。这占人兽共患疾病中重要的部分,常见的虫种有:支睾吸虫、弓形虫、旋毛虫、棘球绦虫、并殖吸虫、利什曼原虫、姜片虫、血吸虫等。较少见但更特异的有:犬象孔绦虫、犬弓首线虫、猫弓首线虫、结膜吸吮线虫等等。应加强对有关从业人员、饲养主及相关人员的卫生宣教工作,定期对猫狗等宠物进行寄生虫学检验或定期驱虫等工作。

3.6性活动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广泛交流,性观念在我国也发生着明显变化。在寄生虫病方面也由此而发生明显变化。如阴道毛滴虫病,过去在文献中强调间接感染方式为常见以钞厂女工中传播较普遍;而近年来阴道毛滴虫感染己列入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以性接触直接传播为多见。此外,如阴蚤病、疥痹、蠕形螨病等也因人体体表相互密切接触而易致感染。接吻在西方社会是一种交际方式而与性活动密切相关。在国内,此风也渐见普遍化、公开化。口腔中的寄生虫一口腔毛滴虫和齿龈内阿米巴可通过接吻方式传播是造成人群中感染率高的主要原虫。近年来,同性恋问题己提到议事日程,在西方社会对同性恋现象有的地区似有合法化化向。已有资料表明同性恋性活动也极易导致某些寄生虫病如肠道原虫病等的传播。这些性传播的寄生虫病在性活动频繁和多性伴人群以及娼妓等人群中发病率为高。

3.7医源性传播

在采取医疗措施过程中,由于考虑不周或缺乏这方面知识而引起寄生虫病的传播。如因共用注射用具或因输血可造成疟疾和弓形虫病的传播;因器官移植而引起弓形虫病的传播也有发生。更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当使用多量的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恶性肿瘤病人和艾滋病患者等易诱发散播性窦类园线虫病、卡氏肺孢子虫病、隐孢子虫病以及弓形虫等原虫病,称之谓机会性感染的寄生虫病。

3.8战争和灾荒

战争、灾荒(如地震、火山爆发、强烈风暴、洪水泛滥等灾害)必将造成大面积的生命财产、各种设施和生产环境的严重损先而致人群的流离失所、民不聊生,不仅能引起各种急性传染病的流行,也可使多种寄生虫病的流行地区扩大、感染人群增加、病情加重。如洪水可使日本血吸虫病的中间宿主——钉螺的分布范围扩大而致疫情增加。又如人们因逃避战乱和灾难而背井离乡,在困苦环境中生活往往衣不披体,饥不择食,不仅造成传染病的流行,寄生虫病中如血吸虫病、多种肠原虫病和肠线虫病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再者,由于地理环境的破坏,使一些媒介昆虫大量孳生繁殖,从而引发多种虫媒传染性寄生虫病(如疟疾、丝虫病等)的传播和流行。此外,在战争和备战演练等军事活动中曾发生过大批战士和相关人员感染并殖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严重事例。由此可见只有社会安定有序,才能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来控制各种寄生虫病的危害。

综上所述,寄生虫不仅影响人类健康,而且也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反之.人类社会的活动也影响寄生虫的消失。寄生虫病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经济落后日寸.有“穷”的寄生虫病,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富”的寄生虫病,从今后发展看,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将会增加。应加强多部门合作,从预防入手,在控制寄生虫病的发生生展中争取主动。与全社会共同努力,消除寄生虫病对人类的危害。

(文章来源:年10月第20卷第10期中国公共卫生沈一平)(配图来自网络。)









































哪里能治疗白癜风
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wyh.com/fywh/1281.html


当前时间: